為什麼我認為在未來世代,「電影」在所有藝術形式中,其重要性排名落至第二?
還原主義的結果
我將傳統八大藝術、再加上我另外想到的藝術形式,以感官的多寡排序,交叉比對。
首先是音樂。
聲音是人類最原始、最簡單的表達方式。製造聲響、哼叫來傳遞訊息,其實比語言的歷史還早。後來有了樂器、樂理、歌曲,成了我們現在所認知的音樂。
再來是文學。
意念是人類最純粹、最形而上的表達方式。起先意念藉由直接行動、聲音、比手畫腳來展現。人類有了較高的文明後,意念就能以語言的樣貌呈現。
有了語言,就有文字。以文字為單位,便可內容多寡排列組合為隻字片語、詩詞、語錄、散文、小說等等。
另外,有些數學家認為純數學也足算一種專門藝術領域,故我也把它分到語言這塊。
那當文學與音樂重疊時,會產生什麼藝術形式?
以文學為主體:朗讀、詩歌朗誦、有聲書、廣播劇,但類似歌劇的廣播劇也可以以音樂為主體。
以音樂為主體:有歌詞的歌曲、有文學意象的歌曲、有朗誦文學的歌曲。
接著是影像。
畫畫也是建構語言的開端:繪畫。由於構圖技法等同質性,我將攝影也還原至繪畫。前者無中生有,後者去蕪存菁。
如果繪畫與攝影算是平面影像創作的話,服裝、雕塑、建築、料理,這四者算是可進行互動的立體影像。平面影像大多無法與觀眾互動。(除了錯視效果等等,如視覺暫留、蒙娜麗莎一直看著你)
音樂、影像重疊:抽象畫MV、靜態MAD片。
由文學、音樂、影像三者衍伸而來的,是戲劇。最早的原型是舞台劇。
音樂、戲劇重疊:舞蹈、音樂劇、歌劇。
文學、影像、戲劇重疊:有插畫的文學作品、現代漫畫。
那文學、音樂、影像、戲劇四者重疊呢?MV、短片、電視劇、電影、二維或三維動畫。
除了味嗅觸覺這三者無法直接呈現外,只要創作者能加入,都有辦法包進電影裡面。電影可說是一種幾乎可包含所有藝術形式的藝術形式。也因此,長期以來它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。
然而,第九藝術遊戲將超越它,至少在潛能上。
最豐富
為什麼?首先,作品給人的三種基本感官:文字、音樂、影像,如果個別獨立呈現,給人的想像力是最大的。
小說讓你想像音樂、畫面;音樂讓你想像文字、畫面......等等。電影呢?要文字,電影有台詞、有字幕;要音樂,電影有配樂、有音效;要影像,電影當然有畫面、戲劇。
就「給予觀眾多少想像空間」而言,什麼都包的電影,可以說幾乎是所有藝術形式中,最不給觀眾想像空間的──觀眾可以腦內補完、自行想像的部分只有沒拍出來的部分,遠不及其他藝術形式。因為電影要顧及的媒材最多、最廣、最深、最豐富,幾乎什麼都要做。
那遊戲呢?遊戲不旦有能力保有任何古來的藝術形式,還能多增加一項擁有無限可能的特質:與觀眾的互動性。
照這個思路下來,遊戲應該是比電影更沒有留給觀眾的想像空間的。連「故事情節的分歧變化」都交代給你了。不旦什麼感官都給你,連原本電影可以供人想像的其他故事發展的「各種可能性」都毫不保留地給你了。
實則不然,而且正好相反──遊戲只是擴展了電影原本的脈絡,讓電影變得更加豐富的手段。由於遊戲打敗電影,搶下了「最豐富的藝術形式冠軍寶座」,它提供其他可能性這點,反倒滿足了觀眾的想像力。你是否曾有這樣的疑問:「如果主角最後沒有怎樣怎樣就好了。」遊戲讓你的願望成真,你就是角色。「你」能去改變故事。
互動性
其他藝術形式大多缺乏互動性,尤其是電影與基本三感官。立體影像類,如雕刻、料理,還能讓觀眾感受到聽視以外的感官,互動率不低。電影,儘管可以整部重拍、可以拍第二個結局,你仍然無法選擇、干涉任何劇情,只能被動地接受所有既定的內容。觀眾有辦法參與創作者的世界嗎?
同樣也擁有電影所包含的文學、音樂、影像、戲劇,再加上互動性的遊戲,辦到了!隨著遊戲越來越有電影感、藝術價值,真人拍攝的遊戲更可謂為「互動式電影」,這種更近全方位、極其豐富的藝術形式,終將徹底超越電影。
接受度提高
遊戲將等於互動電影 (Interactive Movie)、甚至能造就互動電視劇、短片、小說等等。事實上,通關時間要數十小時的3D遊戲,已經算是一種「互動3D動畫長篇劇」。
遊戲不是只有2D、3D動畫,更能以真人實景的素材製作。真人拍攝將會使遊戲的觀眾接受度大大倍增。該型態的市場將會發展開來。
如果要做到自由度非常大(例如能控制一個真人角色在真實的路上朝任何方向行走),此種技術在未來也將達到。
產業願景
遊戲產業的商業操作總有一天會全面電影化。也就是遊戲可仿照動畫電影或電視劇的方式來賣。我們已經實現電影界與遊戲界的人馬互相操刀、遊戲大作發表時皆會有媒體試映會、試玩會。
等到未來市場更大,以下也會實現:遊戲商與知名影評人,以及「戲評」人合作;大明星代言站台;大卡司參與配音、演出、動態捕捉;導演及其劇組、製作組擁有如電影級的聲望,例如稱某人為「遊戲界的楚浮」等等。
未來商業模式
除了帶動整個遊戲界都朝第九藝術的格調邁進,第八藝術也可借鑿第九藝術的互動式優點。甚至兩者有可能融合在一起。現在,有些電影的DVD或網路影片播放到一半時,觀眾可透過遙控器替角色或劇情進行選擇,也可能影響不同的結局。
未來,戲院也可這麼做:假設該部電影的放映廳數有三廳,則可分為A廳、B廳、C廳,分別播放不同的結局。主角也可做出ABC三種選擇。觀眾在看完其中一種選擇所導致的結局後,可以買另外兩個廳的票,替主角選擇另一項行動,看看別的情節或結局。
也可以在每個觀眾席放置一個便宜的投票按鈕或舉示牌。觀眾在各個劇情分歧點投票,由該廳多數觀眾的決定來影響劇情變化。只要電影本身夠精彩、觀眾卻只能看到一種結局,就能使觀眾有再購票或購買DVD觀看另一結局的慾望。
如果戲院仍然認為加裝投票按鈕費用不便宜,發放紅藍雙面的舉示紙牌,配合向觀眾攝影的廉價鏡頭,再用顏色辨識軟體判斷紅藍的多寡,或是以拍手或不拍手的掌聲分貝大小來決定,都是非常低成本的方式。
選擇不同的3D眼鏡或觀看視角,可看到不同的畫面,也是一種影響劇情的方式,但前提是該部電影的分岐劇情可共用同一個聲音。因為不能要求觀眾帶上耳機,畢竟,連3D電視都誕生的現在,戲院剩下的優勢就是音響與未來的4D設備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
欲修改已張貼留言,可直接重發一篇,我會刪掉舊的。